部落長者早上六點陸陸續續到達野菜市集販賣清晨採集的野菜,吃著早飯、話家常等著撒固兒文化健康站的實務工作者,八點一到,實務工作者帶著額溫槍與血壓計來到野菜市集,開始一天的健康照顧。從簡易的健康檢查開始,在量血壓時,實務工作者和長者像朋友一般聊著天,講著昨天下午去田裡種植野菜的經過、明天要去月眉採劍筍、今天打算用木瓜花釀酒。做完簡易的健康調查,實務工作者沒有離開,而是留下來看看長者今天採集了哪些野菜,請教長者野菜的生長特性、吃法、療用,聽著長者分享年輕時候上山採集、種植野菜的趣事。一整個上午,從野菜市集傳來的笑聲沒有停止過。撒固兒文化健康站設立之初,實務工作者與部落長者的關係並不如現在這般親密,是從實務工作人員決定打破文化健康站物理空間限制,走入野菜市集開始,這段社會關係才建立起並且越來越緊密。這群年輕的返鄉實務工作者對從小吃到大的野菜感到陌生,不知道部落有哪些野菜、不知道如何採集,部落長者一步一步帶著實務工作者認識野菜。在認識野菜的過程中,實務工作者從野菜認識每一位長者,透過野菜回到長者年輕時候的生活景象,野菜成為實務工作者與長者建立社會關係的媒介。
撒固兒文化健康站是一個預防健康與亞健康的健康促進站,然而在這沒有一般認知中,實務工作者帶著健康促進的課程,而是部落長者帶著實務工作者進到山裡採著竹子,帶著國福國小的學生進入菜園採集、種植野菜,帶著各大學的學生認識撒奇拉雅的野菜文化。只要部落長者進入菜園時,長者就是與生俱來的老師,在野菜肆意生長的田地中,一眼辨認出各類野菜,當站在一旁的青年還沒看清野菜時,長者已經在一瞬間完成彎腰採集,順帶把雜草拔起。採集完野菜,長者一邊擇菜一邊說著野菜如何烹煮,溫暖地說:「阿嬤把菜洗一洗,這樣你們回去就可以直接煮,要記得煮之前要搓一搓,這樣菜不會那麼苦。」部落長者雖然總是說著:「怎麼那麼笨?」卻還是一步一步耐心的示範如何剝劍筍、解釋如何施肥山蘇才會長的好,告訴青年什麼都要學,毫不保留地說著祖先流傳下來的智慧。在撒固兒文化健康站,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界線逐漸模糊,不存在著對於單向照顧的想像與實踐,而是實務工作者與部落長者的雙向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