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健康站的服務對象為原住民長者,因為其獨特的文化與語言,在建制化照顧體系發展過程中,文化健康站遭遇更大的挑戰。撒固兒文化健康站在此脈絡下,藉由與部落長者的照顧互動,在過程中反思標準化、專業化照顧的問題,並不斷嘗試鬆動與改變制度的可能,逐步發展部落顧的行動網絡—透過計畫負責人、照服員連結部落青年、長者、看護移工與長者家屬共同發展因地制宜的照顧模式。撒固兒文化健康站的照顧模式,是以與長者進行雙向互動、互為主體為主要核心精神。儘管文化健康站的開站時間固定於禮拜一至禮拜五的上午八點至下午四點,卻不會強制部落長者需在營運時間內以據點為主要地點進行維持亞健康及失智的相關課程,而是尊重長者原本的生活作息與日常規律,例如:有生計需求或是勞動習慣的長者,可以在野菜市集裡賣菜、田裡種田,也可能在山上採箭筍,直到中午才到據點裡一起共餐,文化健康站的照顧 服務員則會將野菜市集轉為他們服務的場域,不受物理空間的限制。到了下午時段,長者和工作人員可能會在部落的某個角落聚集聊天、到田裡進行農事、 山上採收劍筍,或是留在據點裡一起唱日文或族語歌謠。撒固兒文化健康站的實作經驗,不僅挑戰線性的照顧模式(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豐富我們對於照顧與照顧關係的多元想像,更進一步提供實踐文化照顧的可能。
藉由進入撒固兒文化健康站,我們預期看見有別於傳統標準化、上到下發 展的社區照顧的模式,瞭解撒固兒文化健康站如何發展、長出因應部落文化脈絡的照顧模式,包括:撒固兒文化健康站如何展現「社區」(部落)據點的精神?又如何展現文化健康站的「文化」核心價值? 野菜地圖做為媒介,描繪多元社區照顧的可能性,以及體現部落的文化。 透過野菜地圖對內串聯起部落長者,藉由長者參與野菜地圖的製作,紀錄他們生活的日常與文化實作,也傳承長者的智慧;對外作為撒固兒文化健康站的工 作紀錄-文化照顧的實踐。此外,也可以作來為發展部落(社區經濟)的資 源,例如:部落小旅行、風味餐以及野菜的推廣,除認識撒固兒部落與部落文 化的媒介,亦可提升、穩定長者的經濟收入。